第(3/3)页 “可是我俩请得起吗,每次都是上千美元,折成人民币是多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总不能请一次饿半年吧,再说她也不会让我们付钱。”这就是差距,说起她的闺蜜,沈纤婧总是又开心又不甘心。大学年代虽不同校,可因同样的文学的兴趣而走到一起,在校际联合文学社中,两朵校,并艳齐举。结果,一个嫁了老外,锦衣玉食,一个成了记者,天天劳碌奔波。 “有时候走入大堂,那门童的眼光都会杀死人。”下得车来,沈纤婧有些不开心。每次闺蜜夫妇选的都是涉外大酒店,“这是他们的日常,应当是我们的天堂,可怎么感觉象入地狱一般?” 既然感觉不好就少走动呗,王近之想说但知一说就闹祸。顾曼宜夫妇对才华横溢的沈纤婧一直有些崇拜,特别是她老公,一口一个沈记者,每有文章常能用生疏的中文复述其中的主要观点。而顾曼宜也常说,假如不是嫁给他,她也想象沈纤婧一样活着。 “你们两位才子才女,一起出国发展吧,世界天地更宽。”宴席上顾曼宜又老调重弹。出国能干什么呢?这样的外语水平,沈纤婧的外语很好,会过得风生水起的。一提起这事,王近之就有着深深的恐惧。 bb机响了,顾曼宜递过她的大哥大:“别找电话了,用这拨号。” 是招商局,王近之按了免提键,大哥大里传来声音:“”村民闹事了,是你女朋友沈纤婧的报道引起的,上级领导很生气,你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等王近之回复,就挂了电话。 “看样子夜宵吃不成了,我叫司机送你俩回去。带上我的大哥大,我明天用老公的。”顾漫宜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回去的路上,王近之用手机打给张树荣,得知环保报中澄清无味≠合格无害的报道出来了,虽然指的是某地,可记者名是沈纤婧,有心人由蛛丝马迹中猜到指的是那个厂,向本村村民提起这事。下游村民的饮用水是井水,担心受污染,所以,拿着这文章,要求政府免费给他们接自来水。 “记者的良心就是为民鼓与呼,我的文章作用起到了。引起国家对地下水污染的重视,引起村民自发保护自个的合法利益。”沈纤婧语气中有些兴奋,又有些伤感。是啊,当年激扬文字想的要的不就是这个结果吗?可结果如预期地达到了,火却烧伤了最亲密的人。 车后座,两人脸贴脸地相拥着,不知应当说些什么。 村民们没提出索赔,只是要求改善引水源,给他们接自来水,是当年的法律意识还没发展到这一步。如晚个二十年,遇到的就不是接自来水这么简单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