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争分夺秒-《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第(3/3)页
既然老总都这么说了,那么,就动手吧,王近之鼓起勇气表明了态度:“三天之内,我把平立面的草图交给陈总。”
经过工艺的进一步简化后,小试脱羧的进展十分顺利,把苯分层液直接加正丁胺中,常压蒸苯到一百度,蒸出的苯套用到前一部萃取中。加理论量的水把酐分解成双酸,再升到温度脱羧五小时,冷却到常温后加液碱分层,分出下层水相,再将水相用盐酸酸化,加苯萃取,浓缩回收苯,即得四氟苯甲酸固体。
“怎么样,小试路线设计得够简单了吧,原设计中的四氟苯甲胺,四氟苯二甲酸与四氟苯甲酸的离心过滤烘干全部省去,从头到尾的溶液输送,用工最省,设备投资最低。”王近之不无得色地向吴经纬与阮森明夸口道。
草图当即按这个路线思路绘制完成,第三天提交给设备副总陈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酰氯的制备都差不多,在过量氯化亚砜条件下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上精馏塔截取合格的馏份,即得产品。目前的瓶颈是第一步四氟亚胺的转化率不高,低的只有百分之六十,高的也只有百分之八十七,并且同样的人,同样的操作条件结果相差很大。
阮森明的文化水平不高,可实验操作的稳定性绝对的好,王近之观察过他的条件控制,温度,滴加速度,真空度等参数控制绝对的老实验员的水平。
所有原料都是同一批号的,基本上也可以排除原料的影响,不是原料,又不是操作偏差引起的收率波动,那么会是什么呢?又一次技术分析会上,大家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有个问题比较奇怪,我感觉刚开封的氟化钾收率就高,放久了结块的氟化钾收率就低,但没有统计数据。”阮森明说出了自个的观察结果。
切,怎么忽略了这个基本环节了呢,一开始分析高温烘炒带水与苯带水时,我们要求的就是活性氟化钾呀,集体一拍脑袋,晃然大悟,又从大包装袋最中间取了些粉状的氟化钾进行小试对比,果然,收率全提高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