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工艺瓶颈-《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第(2/3)页

    说到这里,章海良拿出厚厚的一叠纸,都是反应液与精制品的氧烷基液相图谱。

    这是什么——上面还满是细格,王近之细看了一下,原来,检测氧烷基指标的液相是台老式的进口岛津,没有电脑的,连的是盖格打印机,出来一个点,就在细格上打印出一个数字。这么老旧的设备在控制着这么前沿的产品研发检测,也真是奇葩了。

    王近之拿过图谱看了一下,反应图谱还算稳定,氧烷基基本就控制在百分之二上下,精制图谱是第一次精制能下降一半,后来的精制降幅一次比一次低。

    “活性炭脱色及过树脂后,氧烷基能控制在百分之一点三以内,生产上能精制合格,如果超出了,就很难得到合格的产品了。而要达到这个指标,反应结束时,得满足氧烷基与水解物都小于百分之二的指标。”大家看完图纸后,章海良作出了总结性的发言。

    (本章完)

    第314章  工艺瓶颈

    吴总一见王近之进来,立即递上一根烟说道:“你来得正好,我也正想找你商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碘海醇上的事,目前,最重要的是解决碘海醇产品的瓶颈问题,我把小桂、章海良与陈骨良几人都叫过来,大家一起讨论确定一下技术瓶颈的问题,然后,再决定实验上怎么个做法。”

    “谢谢,我不抽烟的,那我立即上实验室与车间把他们叫过来。”他们几个的工作习惯王近之很清楚,必然是在生产或实验现场,很少坐在办公室中,电话通知往往是无人接听,bb机呢也一样因车间机器声太吵而听不见不回。

    十分钟后,五人在会议室集中了,另外多了一个五十来岁的新同事。

    “这是化工厂的老工程师伊锋,现在也加入到我们企业,一起参加技术研发工作。”吴总对他作了介绍后,开始点名先由章海良把碘海醇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向大家作个说明。

    “说起这个产品啊,故事就多了,先从杨仔药业的技术转让说起…………。”章海良一开口就是回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