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帕珠中试-《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第(2/3)页
    在这之前,王近之与桂总曾商量过这个产品的原辅料成本,充其量不超过二千元每千克,销售价一万多,一吨毛利接近一千万,这是送上门来的肥肉,有了这块肥肉,年底部门的年终奖就更有保障了。
    “合同下来了,质量指标没什么变化,按我们小试约定的标准执行吧?”王近之最担心的就是事到临头,突然之间某个指标收紧了,让前面定型的技术又一次地出现变化,需要另外的补充研究。小试补充也就罢了,中试设备已定型,万一需要添加设备什么的,这个工作量就大了。
    “分两次交货,前面一次一百千克,完全按小试标准执行,后面的两次转手的供应商得等国外客户答复。”吴总的话里透着些无奈,供应链底部的,总是面临着这么种情况。
    (本章完)
    第363章  帕珠中试
    搞技术的人常常死搬教材,把里面描述的作为金科玉律,产品结晶中,一个误区之一就是让产品慢慢地结晶,就能得到理想的固体晶型,实际上,对于分子量比较大的产品,这招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不灵的,这样类似的例子,王近之在以后的产品中碰到的太多太多,最后,都是通过独门的方法来解决它,碘海醇水解物由分子结构看,明显的就是这类化合物,要改变它的颗粒结构,必须找到特殊的方法。
    分析会上,王近之向王涛锦与宋俊文面授机宜说:“水解物溶于强碱,你们试一试把它的碱溶液反滴到浓盐酸溶液或把浓盐酸快速地加入到碱溶液中试一试,让它快速地释出固体,颗粒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善?”
    一小时后,两位实验员向王近之汇报,两个小试都得到粗颗粒的晶体,实验中十分易抽滤,按原来的工艺需要抽滤一小时以上,现在,只要几十秒就抽干了,并且抽干后得到的是粗颗粒状的产品。
    那就试吧,即使失败了,大不了与原来的一样烘干呗,在老产产品中试上,吴总给了王近之绝对的主动权,一个指令就行,不需要请示汇报。
    中试的结果并不理想,一开始看到粗颗粒,冷却搅拌到结晶温度后,到离心机里,过滤速度与目前在生产的水解物速度差不多,滤出的产品一看,也是又细又粘的固体。
    技术会分析原因很简单,小试冷却速度很快,全操作过程只需要半小时,中试需要十多小时,搅拌时间太长,结果把粗颗粒搅成了细颗粒,可反应釜结构就是这样的,怎么做才能大幅度地缩短冷却时间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