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父亲,撤藩将南洋收归一统,非要这样复杂么?”文垣又想了想,忍不住问道。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疑惑。允之前并未这样清楚明白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文垣,但文垣大概也知晓。他对此就有些不解:南洋番国这样弱,联合起来也不是大明的对手,有必要历经三代人,又采用如此复杂的手段将南洋收归朝廷么? “有必要。”允回答:“你以为将南洋收归一统,最大的问题是大明的军队是否能够攻灭南洋的番国?不,不是如此。最大的问题,是大明与南洋番国的文化,或者说大明官府与南洋官府的治国治民方式,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 “而人,任何十分伟大之人,在有生之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但能改变的观念很少,已经成年之人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如此。若是没有藩国作为缓冲让南洋的文化逐渐接近大明,灭亡南洋的番国后立刻收归朝廷直辖,派到南洋的官员按照中原的法子统治南洋百姓,必定会因文化冲突导致此起彼伏的造反。” “但好在,带有旧想法的人会死。只要藩国治理得力,将中原的文化习俗灌输到新一代的当地人之中,就能消除文化习俗的不同。到了这时,废藩置府县的时机才成熟。所以,为父要用三代人的时间彻底收服南洋。” “儿子明白了。”文垣这次十分正式的对允行了一礼。 “你明白就好。”允拍了拍他的肩膀。 “三哥,该用膳了。”这时从不远处传来这样一句话。允抬头看去,就见到昀芷站在用膳的房屋门前冲着他喊着。 “这就去。”允答应一声,与儿子一起走进房屋。 “昀芷,我瞧着适才允是在与文垣说话,而且说的应当是正事。你就不怕这一嗓子打扰了他们谈论正事?”宝庆这时走到昀芷身旁,轻声说道。 昀芷没有回答宝庆的话,打个哈哈过去了。但她在心里想着:“三哥那时的表情,分明是正事已经说完了,我才敢喊那一句话。不然你以为我敢随意打断三哥说话?” 吃过午膳,下午允与英永二王一起在山海关附近转了转;第二日一行人连带朱松朱允一起启程前往北平。不过允却没有前往,他再次来到天津,坐上返回汉洲的船,离开中原。 允对与他分别颇为不舍。少年时的算计早已过去,剩下的都是兄弟情谊。允封在汉洲大陆,十多年才返回中原一次,今生未必能够再见到。即使明知允不不可能不返回汉洲,但允仍然紧紧拉着他的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