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还有一点,试帖诗的中心思想是歌功颂德。 多拍皇帝马屁,分数自己不会太低。 初六再看第三题,是一篇四书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 这道题有坑。 这是《孟子》里不太起眼的一段,不注意的考生会把冯妇当成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等语句就会出现在文中。 其实冯妇是个大老爷们,还很勇猛,擅长与虎搏斗。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冯妇再次撸起袖子,伸出胳膊,从众人中走出来,准备去打虎的场景。 这篇文章从哪个角度展开论述非常重要。 重操旧业的矛盾、行为的转变与坚持等等方面展开论述亦可,但这样写肯定得不了高分。 初六沉思良久。 决定拓展孟老夫子的观点。 进一步探讨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如何避免陷入“冯妇”式的困境,以及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观点超越了简单的勇与怯、成与败的框架,转而成为了一场关于适应与变革、坚持与放弃的哲学探讨。 这样文章才有新的生命力。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与成长之路。 最后,还要拍皇帝马屁。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巧妙地将皇帝的某些品质或行为与冯妇的故事进行关联。 赞扬皇帝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像孟子一样善于从故事中汲取教训,明智地引领国家和人民,避免重蹈“冯妇”的覆辙,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决策,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等。 有了思路,差不多也中午了。 初六拿出饼丁,喝了考场提供的清水,草草对付了一顿。 ······ 苏来宝、豆苗、文澜沧早早来到考院外,等待考试结束。 县试允许考生提前交卷,初六和苏彪有可能提前离场,所以他们早早到来。 三人闲聊着,话语尽量避免考试。 文澜沧不经意间瞥了一眼,发现不远处有个妇人盯着他看。 他也看过去,顿时愣住。 那熟悉而又遥远身影,正是他前妻何氏。 文澜沧心中顿时涌起千般思绪。 少顷,他突然醒悟。 何氏来接考,难道是他儿子文绍也参加县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