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院试第一名又是初六。 他也成为宣邑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小三元秀才。 文澜沧第四,苏彪第十,赵绍十六。 李硕和李恪不出意外都落榜。 榜上一共有一百二十一人,宣邑县有十一人上榜,其中八人是县学考生,是历年来最佳。 十岁的小三元秀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实,按后世的算法,初六已经十一了。 他是六月初六出生,生辰已过,只是大炎人习惯过一次年算一岁。 这次院试,宣邑县可谓硕果累累。 院案首花落宣邑不说,十一名秀才中,三名是“廪生”。 秀才按成绩分为三等,成绩前十的为“廪生”,由官府特赐月俸钱粮。 第二等是“增生”,第三等为“附生”,都不发放钱粮,但在岁试和科试中,成绩优异者,也能升为“廪生”。 初六、文澜沧、苏彪都是“廪生”。 昔日的白丁,成为今日领月俸的秀才相公。 身份骤变,风光无限。 见知县不必下跪,官府不能对他们用刑罚,除非革除功名。 初六最看重是秀才能免除徭役,不用交田税。 不仅如此,秀才身份还有诸多优势。 修建房屋能比别人家的高大,求职容易,能穿绫罗绸缎,还可以雇奴婢。 李恪满脸怒色看着初六。 他爹去找表哥,吃了个闭门羹不说,门子还带话,以后通判没有他这种表弟了。 他们虽不知道内情,但该放在谢书贤考棚里的恭桶,出现在他儿子考棚中,绝对有猫腻。 李恪把自己落榜的原因,全归结在谢书贤身上。 “谢书贤,你嘚瑟个什么?” 李恪瞪着红彤彤的眼睛道,“你这么厉害,八月份去考乡试啊······” “疯狗!” 初六说罢,和众人转身走了。 他才不会去做无用功。 乡试要考八股文,现在满打满算两个月。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他用什么去考? ······ 儿子又考第一,这么大的喜讯,豆苗很想立刻回家报喜。 但发榜后第三天,州衙要宴请新科秀才,顺便发勉状。 心再急也得等着。 这是惯例,也是朝廷重视科举人才的举措。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