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回忆录18-《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2/3)页

    使团继续西行,抵达红毛夷在好望角附近的商站。红毛夷的态度更为冷淡,他们刚刚在印度洋与佛朗机人发生冲突,对任何“会盟”都保持警惕。商站主事人接过国书,只淡淡道:“我们只认契约与火炮。若大夏愿与我们单独签订贸易条约,排斥佛朗机人,或许可以谈。”

    苏廉明白,这是分化的试探。他礼貌回绝:“南夏追求的是开放的秩序,不是封闭的同盟。”

    红毛夷主事人冷笑:“开放,是强者的奢侈品。”

    使团离开时,海风凛冽。吴远望着远处红毛夷的战船,低声道:“他们的船更窄,帆更多,速度很快。”

    苏廉点头:“所以我们的地图要更准,炮要更快,盟要更稳。”

    四、太子的海图课:纸上海疆与现实潮汐

    京师,东宫书房。八岁的太子慕容彦趴在一张巨大的海图上,手指沿着航线移动。景熙帝站在一旁,看着儿子专注的模样,眼中有欣慰,也有隐忧。

    “父皇,”慕容彦忽然抬头,“为什么我们的船要走那么远?在家门口做生意不好吗?”

    景熙帝笑了笑,拿起一支笔,在海图上圈出几个点:“你看,这些地方产香料、宝石、象牙。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在那里能卖好价钱。但路不是我们一家的,西洋人也想走。如果我们不走出去,路就会被别人占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彦儿,记住一句话:海权不是抢来的,是守出来的;秩序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船、炮、图、盟,四者缺一不可。”

    慕容彦似懂非懂,他指着海图边缘一片空白:“这里是什么?”

    “是未知。”景熙帝道,“未知里有危险,也有机会。科学家、工匠、水手、商人,他们都在把未知变成已知。你将来治国,要给他们路,也要给他们规矩。”

    这时,内侍呈上科学院的最新奏报:新的经度测量法有了进展,利用改进的水钟与星表,可以在海上更精确地确定经度;铁模铸炮的合格率提升到七成;三角帆的改装方案已在十艘战船上应用。

    景熙帝看完,递给慕容彦:“你看,这些字看起来枯燥,但它们是国家的筋骨。”

    慕容彦接过奏报,认真地念道:“龙炮……三角帆……经度……”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五、南方大陆的影子:冒险与代价

    南夏民间海商的探险,仍在继续。一支由商人徐航率领的船队,带着补给与船员,向着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进发。他们沿着新几内亚南岸航行,穿过暗礁密布的海域,一路向南。

    海面越来越宽,风越来越冷。船员们开始出现怨言,有人说那片大陆根本不存在,有人担心食物不够。徐航站在船首,望着远处的海平线,沉声道:“我们不是为了证明传说,是为了找一条新路。”

    他们最终没有找到南方大陆的主岸,却发现了一片群岛。岛上有奇异的鸟类与植物,土壤肥沃,但土著居民对他们充满警惕。徐航下令不得惊扰,只采集标本与绘制地图。回程时,船队遭遇风暴,两艘船沉没,数十人失踪。

    徐航带着残存的船员与几箱标本回到广州,迎接他的不是欢呼,而是沉默。商人们计算着损失,学者们围着标本争论。徐航在《南溟异闻录》的补记里写下:“海是慷慨的,也是吝啬的。它给你路,也给你浪。”

    科学院对这些标本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种羽毛如彩虹的鸟、一种叶子能分泌甜味的树、一种密度极低的木材……这些新奇事物激发了新的研究方向。植物学家开始研究异地物种的移植可能性,造船师则琢磨用那种轻木改进船身结构。

    冒险的代价很高,但它像一扇小窗,让南夏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景熙帝得知徐航的遭遇,没有责备,只下令给予抚恤,并将《南溟异闻录》纳入官方刊印计划。他说:“探索,是国家的本能。”

    六、舰炮与帆索的竞速:红毛夷的挑战

    红毛夷并没有因南夏使团的到访而收敛。他们在印度洋东部加强了巡逻,拦截非同盟国的商船,甚至试图在马六甲附近建立新的据点。消息传到广州,陈璘立刻上书,请战。

    景熙帝召集御前会议。兵部尚书主张强硬回击,礼部尚书则建议先外交斡旋,科学院院长提出再给三个月时间完善新装备。景熙帝沉吟片刻,做出决定:“双线并行。陈璘率舰队前往马六甲,展示威慑;苏廉再次出使红毛夷商站,重申会盟立场;科学院加速舰炮与帆索的改进,务必在冬季前完成批量换装。”

    陈璘的舰队由五艘“镇远”级战列舰与八艘巡防舰组成,其中三艘已改装三角帆,两艘配备新的龙炮。舰队出发那天,广州港万人空巷,百姓们望着巨大的战船扬帆远去,心中既有自豪,也有担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