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回忆录18-《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3/3)页

    红毛夷的战船以速度著称,他们常用“飞剪”式船型与多桅帆索,在逆风与侧风时灵活机动。陈璘知道,与他们硬碰硬,南夏的船未必占优。他制定了“稳字诀”:保持阵型,利用火力优势压制,避免被对方分割包围。

    第一次遭遇发生在马六甲外海。红毛夷三艘战船试图切入南夏船队的侧翼,陈璘下令侧翼巡防舰前出,三角帆转动,抢占上风位,龙炮连续射击,爆破弹在红毛夷战船周围炸开。红毛夷见无机可乘,迅速撤离。

    这场短暂的交锋,没有赢家,却让双方都看清了彼此的底牌。陈璘在战报里写道:“红毛夷船快炮利,我等需以稳制快,以众制寡。”

    科学院收到战报,立刻调整研发方向。他们加快了后膛炮的闭锁改进,优化三角帆的材料与结构,同时开始设计一种新型快速巡航舰——“追风级”,融合南夏船体的坚固与西洋帆索的灵活,目标是在速度上不逊于红毛夷战船。

    七、会盟的裂痕与黏合剂:利益的算术

    “海上安全会盟”在广州举行第二次会议。与会邦国比上次更多,但分歧也更明显。靠近西洋势力范围的几个土邦提出,希望南夏减少在其海域的巡逻频次,以免触怒佛朗机人或红毛夷。

    景熙帝派太子太傅李东阳主持会议。李东阳是个老谋深算的官员,他知道,会盟不是铁板一块,利益才是最好的黏合剂。他提出了“分级同盟”方案:核心盟友享受贸易优惠与军事保护,需参与联合巡逻;普通盟友只需共享情报与遵守通行准则;观察员邦国可在危机时请求援助,但不承担义务。

    方案一出,会场立刻安静下来。核心盟友自然支持,普通盟友犹豫,观察员邦国则松了口气。李东阳趁热打铁,宣布南夏将在旧港、满剌加、科钦设立三处“会盟补给中心”,提供维修、医疗与情报支持,所有盟友均可使用。

    但裂痕并未完全弥合。一个靠近红毛夷商站的土邦代表私下表示,他们不敢公开反对红毛夷,只能在暗中配合。李东阳没有强求,只道:“暗中配合,也是配合。会盟的大门,永远为识时务者敞开。”

    景熙帝得知会议结果,淡淡道:“联盟不是一家人,是一桌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关键是饭要够,锅要稳。”

    他下令加大对核心盟友的贸易倾斜,同时向摇摆邦国派遣更多的文化与技术使团,展示南夏的软实力。丝绸、瓷器、茶叶之外,南夏的冶铁技术、纺织机械、印刷术也开始在南洋传播。这些东西不像火炮那样耀眼,却像细雨,慢慢滋润着南夏的影响力。

    八、冬天的风:京师的决断与海疆的守望

    冬天来临,海风变得刺骨。科学院的“追风级”快速巡航舰完成首艘试航,速度较红毛夷战船略逊,但火力更猛,船体更稳。龙炮的闭锁问题基本解决,批量生产开始。三角帆的改装在水师中全面推广。

    景熙帝在武英殿召开最后的御前会议,敲定来年的战略:

    1. 海军:陈璘率舰队常驻马六甲与巽他海峡,联合盟友进行季度巡逻,重点打击私掠船与非法据点。

    2. 外交:苏廉第三次出使,分别与佛朗机人与红毛夷谈判,争取签订长期贸易与通行协议;同时扩大“海上安全会盟”的观察员邦国范围。

    3. 科技:科学院启动“经度工程”,在沿海与海外据点建立观测站,完善星表与钟表,力争一年内实现海上经度的精确测量;推进“追风级”量产,完成龙炮全面换装。

    4. 商贸:官方与民间商队合作,开辟两条新航线——一条经澳洲北部前往印度洋的“南方通道”,一条经日本海前往北海的“北方通道”,分散风险,拓展市场。

    5. 教育:在沿海城市设立“海事学堂”,培养水手、导航员与炮术师;东宫开设“海权课”,持续强化太子的海疆意识。

    会议结束时,窗外飘起了雪花。景熙帝走到窗前,望着飘落的雪花,轻声道:“海疆的风,比京师的雪更冷。但只要我们的船稳、炮利、盟坚、人智,就不怕任何风浪。”

    陈璘的舰队在马六甲外海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船员们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红毛夷的战船仍在暗处游弋,佛朗机人的商馆依旧繁忙,南洋的土邦在利益与恐惧之间摇摆。

    南夏的巨舰,正调整风帆,校准罗盘,准备迎接更大的风浪。海波之下,暗涌重重,但在那些暗涌之中,也蕴藏着成长与希望。景熙年间,不仅是承平盛世,更是一个在大航海时代浪潮中,为生存、为荣耀、为未来而奋起应对的时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