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二天,县里派出仪仗队,一路吹吹打打,送二人回乡。 村口的牌坊尚未建好,但十里八乡都已传遍,人人都知青山村谢家出了个状元郎。 前来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谢家又摆起流水席,一连摆了七天。 应酬繁多,令谢书贤头痛不已。 求墨宝的的写,拜师的一概拒绝,宴请的则择其善者而从之。 尤其是迁南府和青州的官员,谢书贤推脱不掉。 日后自己也将进入官员行列,都同朝为官了,不交流实在说不过去。 相较于官衔,他们更大,翰林院修撰比有些官低了好几级,但谢书贤起点颇高,又是文德殿说书。 熬上几年,皇帝随意提拔一下便能平步青云。 而他们的升迁,得在地方上一点一点打野积累。 同样是为官,其中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 所以,这些官员屈尊来到宣邑县,只为与谢书贤结下善缘,日后在朝堂之上也能相互帮衬。 陈良斌又请二人前往县学,给学子们做了报告。 灌了些鸡汤,县学的学子们斗志昂扬,更是发誓要考状元。 在繁忙的应酬中,转眼间假期结束了,谢书贤和苏彪结伴返京。 ······ 翰林官的日子着实清闲。 上班随意悠闲,五天还能休息一天,怪不得进士们争着抢着要进翰林院。 谢书贤也曾想过,躺平混上三年,有了履历,当个京官,也能混个高官当当。 但他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志向,若躺平岂不是忘却了初衷。 所以,这段时间,他若不去和皇帝面对面交流,就会去查阅翰林院的卷宗资料。 要熟悉大炎各衙门的情况。 翰林院清闲是清闲,却是个清水衙门,不像其他衙门那般油水丰厚。 拿着一份死工资和一点补贴,在京城的高消费面前,简直就是个穷光蛋。 唯一的油水便是出差。 比如科举时被派往地方任副考官或同考官。 这可是肥差,没有点资历和能力的人根本轮不上。 “谢编撰,今晚一起聚聚?” “王侍读,我还有事,就不去了,祝你们玩得开心。” 谢书贤给了王侍读一个甜美的笑容。 第(2/3)页